對上對下善溝通 打造和樂三代家庭(20200608 三角談愛-溫小平、蘇家宏、樊雪春)

醒報編輯部 2020/06/11 19:14 點閱 58943 次

主持人:林意玲(台灣醒報社長)
與談人:
溫小平(資深作家)
蘇家宏(恩典法律事務所律師)
樊雪春(台師大心理諮商教授)
記錄整理:陳是祈

主持人(以下簡稱「問」):我們這一代比較會遇到的問題就是家族三代之間,好像夾心餅乾或三明治。上面有老的要照顧,下面有小的要溝通,大家也感覺跟上一代有代溝,跟下一代有代溝,常導致愛變成恨,即使很努力去取悅,卻不一定會得到回報,甚至你所有的關切,對對方來講是一種干涉,所以家庭裡面的三代之間溝通相處是很困難的。

年輕的時候我們還會聽長輩的話,年紀大了就覺得反感,覺得對方越來越不可理喻;小孩子也是,小的時候好聽話,像牛皮糖一樣黏著父母,上了小學五、六年級以後,才開始有自己的看法,開始頂嘴,甚至所有對他的好都當作不好,對父母避而遠之,能考到南部的學校就絕對不留在北部。

請小平老師分享,您有豐富的經驗,跟老的小的都有互動,要如何自我心理建設?

事前溝通很重要

溫小平:告訴自己不是十項全能,要盡力而為。

我現在已經不是三代,甚至是四代,因為我還要照顧孫子孫女。舉個實際的例子來講,當初孫子因為是早產兒,所以必須要去醫院裡幫忙照顧,媳婦也需要坐月子。剛好我媽媽又住院動手術,雖然兩個醫院很近,但我已經疲於奔命,而且還有家要顧。

然而我媽媽無法體諒,因為我從小一直照顧她,她會認為我怎麼都不管她,雖然後來也請佣人幫忙照顧她。在這個狀況之下,我覺得我不能隱藏自己的情緒,我就跟她說,妳是不要要把妳的女兒逼死?我說媳婦在坐月子,人家嫁進來還是要好好顧人家,孫兒又很小,還在保溫箱裡,我們還要輪流去照顧,已經分身乏術了。

我說,今天無法親自照顧不是不愛你,只是真的分身乏術。我盡量每天都來看媽媽,雖然她還是臭著臉,可是至少我說清楚了。有時候我們常常讓自己辛苦得要命,又怕兩邊得罪,最後反而是傷自己最重,所有的情緒都壓在身體裡面。我應該在更之前就先跟媽媽溝通好,不是別人都能了解自己的想法,最好事先說清楚。

出力或出錢都可以

樊春雪:我當時是照顧我先生的奶奶5年,沒有晚上也沒有假日,六日輪流,而我公婆負責白天。所以那5年我沒有交誼,碩士論文也差點寫不出來。後來我就找了個方法,跟公婆商量請人來幫忙,我則搬去學校旁邊住了3個月,才把論文寫完。

照顧的時候真的是很辛苦,因為老人家情緒都不是很好,而且因為她是失智,已經完全不認得我。我公公是最後一個被遺忘的,然後她的女兒、四位姑媽都有來看,她也都認不出來。當時我還要分身照顧我女兒,她是特殊教育的孩子,要亦步亦趨的照顧,要接送她去上學,幫她安排特殊的教育,回想起來真不知怎麼走過來的。

問:不過還好這些只是照顧,不是兩代的誤解。蘇律師有什麼相關的經驗分享嗎?

蘇家宏:我覺得要看人。像我媽媽算是比較明理一點,就像我盡量每天去看她,而她會說「你工作很忙啦,不要來」。病況比較差的時候,我陪她去醫院,有時候療程要將近1個半小時,但我若全程陪同的話,她會很開心。

我們要先清楚知道發生什麼事情,還是全心全意的照顧為主。不過我覺得我是比較幸運,畢竟我們還可以請人幫忙,畢竟我們還要兼顧賺錢的使命,長輩也會體諒,不用身體力行,其實花錢找人也可以。我看過很多案例,都是照顧父母照顧到心力交瘁。

若是照顧失智長輩,那更可怕,而且失智會對主要照顧者特別有敵意,覺得你在害他、傷害他,甚至會拿刀子自我防衛。跟長輩相處時,要重視到底發生什麼事,而不是只看語言的表面。

問:對上與對下的溝通,是不是有不同的方式?有人說要把長輩當小孩照顧,對小孩最好把他們當大人。

照顧老人以快樂為目的

樊春雪:我給大家一個觀念,在照顧老人的時候,就想人生以快樂為目的,不是以誠實為目的。你如果誠實,他沒有辦法回應你。那時候我的姑媽來看望她們的媽媽時,一直問說「知道我是誰嗎」,那奶奶講不出來的時候,姑媽們就哭著出去,因為她們的媽媽已經忘記她們了,那時候是會很痛苦,我們要自己調適。

那時候我在照顧奶奶,奶奶跟公公告狀說,我偷了她的毛巾和肥皂,那時大家都不知道是失智,我也被誤會,當然很傷心。

當時我才20幾歲,現在30多年過去,我要告訴大家,失智者一定會對你有誣賴或者讓你傷心的行為,但因為是失智的人,所以你要先有這樣的心理準備,不然會很受傷。

跟失智長輩講話就像跟讓孩子講話,如果人家問說「啊你怎麼一直在這裡」,你可以回答,「我是來照顧你的護士小姐」,反正就陪他演戲。

那對小的照顧很重要的是,要定時定量的出現。比如說,你一三五會去接孩子,就是一三五準時出現,如果不行也要妥善安排。對小的孩子,要讓他們知道你的愛是會固定出現的,是可靠的。

打造三代旅遊時光

溫小平:常常有人會覺得,結婚另組家庭,好像就不管爸媽了。可是現在小孩生那麼少,能不管嗎?有一陣子,我兩個妹妹都在國外,所以我一定要照顧自己的媽媽,在這之中,要學著照顧彼此心態上的需要。

我自己本身是愛玩的人,我喜歡旅行,那我有時會安排短旅行,把小的跟老的都邀請一起來。在旅程中,老的與小的可以有機會相處,我也可以同時照顧到他們。在我們家一直有一個蠻好的傳統,我從我外婆開始,就會帶著一家出去玩,現在是帶著媽媽還有孫子。

有了好的家庭關係,萬一有什麼不愉快,好像一趟旅行回來,都不一樣了,大家又可以期待下一次共同在一起的時間,因為我覺得人都怕寂寞,利用這個時間可以給增進彼此的關係。

問:除了安排給家人的時間,該如何安排自己的時間呢?

給自己留時間

溫小平:我的白天時間都是家人的,晚上就是我的。因為我現在從事自由業,自己可以安排時間。通常晚上11點以後,大家都睡了,時間就是我的,可以寫寫稿或者看看書,做其他的事情。其實到一個年紀後,睡眠變得不是那麼重要。

蘇家宏:像我如果一般晚上7點到家,要陪他們吃晚餐、玩遊戲到8點半左右,9點講故事,有時他們還不一定睡著,會故意不睡。那9點半孩子們睡了以後,我才洗個澡,再看看報紙,可能就要去睡覺了。有時候想寫東西,但寫一寫也將近2小時,可能真正入睡都要1點多快2點了。

隔天呢,小孩早上6點多就會來吵醒你。如果每天都這樣過,那很快會報銷。有人會想說,那週末總可以休息了吧?不,週末小孩更早來吵醒你,我太太又特別在意要與小孩相處的時間,從早上一直陪到晚上,一般禮拜六下午,教會還要練歌,所以5點要去教會,再接續小組聚會到晚上9點。

樊春雪:我覺得時間分配要看你有們有工作。像我從白天到下午一直是職業婦女,大約7點出門、6點回家,所以我照一三五、二四六來分配時間。像我會每天陪小孩有固定的時間做功課,就算我自己的孩子其實都大學了,那他寫他的報告,我做我的事,彼此有看見對方,這樣就是陪伴,那他們小的時候,也是每天晚上陪他們固定時間做功課。

老人家呢?我們就是六日去陪她。30幾年前我照顧先生的奶奶時,還沒有養護機構的概念,也不知道何謂失智。我覺得很重要的是,要看你有多少時間,但最重要的是留時間給自己。心理學有研究,一定要有8小時的休息,可以是平均分配,也可以集中。你可以跟朋友聊天,可以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

問:在華人的文化裡,比較擺脫不了長輩跟子女的關係。在西方的社會,孩子們到一定年紀就獨立了,長輩也各自過自己的生活。可以請每個人做個結論嗎?

和諧快樂為主

蘇家宏:首先要先對自己溝通,告訴自己說,我只有24小時要如何安排。如果希望家庭和樂,就是要下功夫,我也是盡力去做,希望整個家庭對上對下的溝通能圓融和諧。

樊雪春:人在死的時候,都會想起跟家人相處的時間,所以我覺得家人的投資永遠是最重要的。要避免老一輩的對我們過多的依賴,要及早訓練他們培養自己的嗜好,還有他們的獨立自主。

主持人:的確,我們這一代就像三明治,順了姑情失嫂意,不可能處處圓滿,但還是希望能有智慧去處理對上與對下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