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益趨嚴重自然災害 人類應更謙卑(20190924環境論壇-汪中和、賈新興)

醒報編輯部 2019/10/01 11:09 點閱 27287 次

主持人:林意玲(台灣醒報社長)
與談人:汪中和(中研院地球科學兼任研究員)
賈新興(天氣風險公司總監)
文字整理:廖亭雅

主持人(以下簡稱「問」):8月底時,美國巴哈馬附近發展了一個非常強、非常慢又長壽的颶風多利安,這颶風從8月24日沿路發展到9月10日,因此還被稱為炸彈級颶風,造成的災情十分嚴重。請教汪教授,多利安颶風對美國、巴哈馬及國際分別產生了什麼樣的衝擊?

魔鬼颶風多利安

汪中和:多利安颶風是今年在大西洋生成的颶風中,威力最強、產生衝擊最大的颶風。它幾乎把因為氣候暖化導致颶風產生的衝擊帶來的所有影響,表現得淋漓盡致。

第一、它的強度非常強。因為海溫上升,所以它的威力、強度與風速就隨著海水的溫度不斷地增長,增長到最高風速是每小時295公里。因此,多利安颶風也被稱之為魔鬼颶風的等級。

從1970年到現在,像這樣等級的颶風,世界三大洋都是不停地出現,所以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現象:由於氣候暖化導致成長非常快速、強度非常厲害的一個颶風。

雨量驚人移動緩慢

第二、它帶來的雨量非常驚人,而且更可怕的是,它不但是雨量驚人,它的移動速度有一度還非常、非常的慢。在9月1日至2日中的30個小時期間,它每1小時的移動速度只有1至2公里,相當於一個人快走的速度。

如此慢的速度,整個影響了巴哈馬的區域,並為當地帶來慘重的淹水狀況,再加上強風、暴潮跟巨浪,從新聞報導就能知道巴哈馬受到的衝擊有多嚴重,可以說是巴哈馬有史以來受傷最慘重的一個颶風。

全美嚴陣以待

因此,我們能看到因全球暖化所帶來的颱風威脅變得非常可怕,不僅風速成長到1小時295公里;帶來的豐沛雨量也相當驚人;第三、它的移動速度又非常緩慢,只能慶幸的是多利安颶風移動速度變慢時,是位於巴哈馬群島旁,倘若它是在美國東南沿海變慢的話,為美國帶來的衝擊將會非常、非常的可怕。

不過,美國也因為多利安颶風給巴拿馬造成的嚴重衝擊,使美國全國、尤其是東南沿海,幾乎都上緊發條,全力準備。從佛羅里達到喬治亞,再到南卡羅萊納及北卡羅萊納,為了要防備這暴風,整個東南沿海的四個州,往後撤的人至少超過1百萬人。

從這可以看出,一個國家在面對一個自然災害時,所要付出的社會、國家的成本,以及人民造成的驚嚇、傷害等,非常驚人。

先進國家也無法鬆懈

問:尤其汪老師提到一個重點,這可是發生在非常先進的美國。如果今天換成一個開發中國家或是未開發國家,結果又會如何?

汪中和:會非常可怕。巴哈馬就是一個非常明顯的例子,巴哈馬這次就完全無法應變,倘若颶風是發生在海地或波多黎各,造成的情況也會一樣慘重。所以即便是最富強的美國,當它面對這樣的魔鬼颶風,它還是無法完全的鬆懈,必須要盡全力去應對。

問:這樣厲害的颶風,請賈博士以氣象專家的角度分析。

賈新興:剛剛汪教授提到全球暖化的長期趨勢。而我們過去也有幾次談到在氣候變遷、暖化之下,對颱風造成的影響,至於大西洋的颶風,就是我們所謂的颱風。

颱風跟全球暖化的關係是比較明確,基本上我歸納成3點。第一、以大西洋的颶風來講,暖化會讓它的強度變強,也就是風愈強、雨更重,驟雨變多。

「魔鬼颱風」來了

第二、走得慢,其實在過去的研究就有發現這個現象,有很多的期刊都有刊登。而且走得慢,威脅時間就長,且風變強、雨更驟,更導致它所帶來的風雨、對它所經過的島嶼或國家來講,威脅跟衝擊就更大。

所以,面對全球暖化的議題,颱風已經變形了,可能跟我們以前認識的颱風不太一樣,汪老師用「魔鬼颱風」來形容,我覺得蠻貼切的。就是說,以前的颱風威力可能沒有那麼強,但現在隨著暖化來看的話,颱風的威力不可小覷。

未來一定會再發生!

另外,因為隨著颱風原先會帶來的風暴潮,現在還要再加上因為全球暖化造成海平面上升,讓風暴潮非常容易在沿海、低窪地區造成積淹水的狀況。基本上,暖化對大西洋颶風帶來的影響有三大點:風更強、雨更重、走得更慢。

但對於我們台灣比較關心的西北太平洋來講的話,颱風會不會變得更強?還不是很確定,電腦模擬也不一定相同,只是單看「走得慢」是有一致的,並且是從過去觀測就有發現的現象。

問:剛才賈博士提到颱風大概的特質,所以我想請教汪教授,美國包括巴哈馬近期發生一個這麼大的颶風,如果從歷史紀錄來觀察有辦法警覺嗎?未來是否還會再發生?

汪中和:未來一定會再發生像這樣的強度、衝擊這麼大的颶風,也將成為我們未來年年都要碰到的心頭大患。而這種颶風跟我們的全球暖化背景是息息相關的,因為全球暖化,所以我們現在碰到的颶風,它的強度、帶來的豪雨及造成的衝擊,都讓一個國家沒有辦法輕忽。

颶風如戰爭

現在對一個國家來說,一個颱風或颶風所造成的影響好比戰爭,從這次多利安颶風就能看到,第一、美國總統川普因此取消去歐洲波蘭訪問的行程,一個國家的元首,竟為了颶風而取消對外的訪問,就可以看到多利安颶風真的非同小可。

第二、我們可以看到,美國海軍的南方指揮部在多利安颶風來之前,就先將他們最重要的軍艦通通送到其他地方去。因為去年麥可颶風侵襲了美國佛羅里達,導致美國空軍基地損失慘重,就因為有了這個先例,所以今年不等颱風先來,他們的船艦就先出去避風避難,整個狀況看起來就像是面對一個可怕的戰爭對手,連海軍還不得不避它的風頭。

氣候戰爭已打響

第三、美國的太空總署(NASA)也是一樣,他們在佛羅里達州有個衛星的發射場,碰到這次颶風也是趕快避難,把所有的發射架都移到了室內。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多利安颶風就讓美國全國,從總統到地方都沒辦法好好的生活,進而能明白未來我們要面對的颱風,就像是氣候的戰爭一樣。

問:謝謝汪教授的說明。請教賈博士,剛才有提及多利安颶風很長壽、走得又慢,整整走了16天。不曉得我們台灣過去以來,有沒有也這樣走得很慢又很強的颱風?

韋恩颱風三進三出

賈新興:如果以台灣來講,侵襲台灣最怪異的颱風路徑應該是1986年的韋恩颱風,當時它三進三出我們台灣,影響時間相對也拉得非常長。當時我還沒有到氣象局,但聽老前輩、任立渝主播的描述說:「當時警報非常怪異,因為颱風三進三出,讓警報發了又關、關了又發,將近1、2個禮拜都待在氣象預報中心。」

韋恩颱風年輕的朋友可能比較沒有印象。不過從2001年的納莉颱風來看,它的路徑也是非常特別,只是影響時間不算最長,但它的路徑是從台灣北邊繞下來,
重創北台灣、捷運都淹水,所以納莉颱風也算是種走得慢的颱風之一。只要颱風影響時間拉長,衝擊影響就會加大。

問:剛才汪老師說「既長壽又慢還強的颱風」未來一定會再有,如果是發生在台灣,我們有哪些具體可以做的?

具體應對方案

汪中和:第一、當然要上緊發條、全力準備;第二、避難設施一定要提前完整做好,因為如此強度的颱風、豪雨,受災是絕對不能避免的,但應該要降低災害損失的程度。

賈新興:面對颱風這個令人生畏的對手,我想正是要「敵之不來,有以待之」。在面對颱風季之前,防範措施一定都要先做好,這是第一個;第二個,若是居住在潛勢區域、土石流區域、淹水區域的民眾,最好就是要先離開,避開這些高風險的區域。

(修改版) 環境論壇多利安颶風 (下)

問:接下來,我們來談核彈級的颶風,是不是要用核彈來解決?美國總統川普曾說:「是不是有可能發射核彈到颱風眼,便能解決颶風問題?」事實上,從人類遠古以來,我們都很想人定勝天,希望能有效的降低災害。

請兩位專家分析。首先,川普的核彈打颶風建議引發了很多話題,到底有沒有辦法拿核彈炸颶風?第二、在科技發展的情況下,有哪些方法能夠控制天氣?譬如人造雨,用來降低天氣造成的損害。請教汪教授,所謂的核彈炸颶風,這想法是不是天方夜譚?

侏儒對巨人

汪中和:是!因為颶風的威力跟核彈的威力,兩個實在差距甚遠。舉個例子,美國2012年有個非常有名的颶風,叫做珊迪。珊迪給美國紐約州地方沿岸帶來非常嚴重的衝擊。

雖然它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颶風,但若將它的能量以核彈當作單位的話,大概是2個廣島原子彈的威力。以台灣來說,如果我們發生一個強烈颱風,它的威力也是遠遠超過廣島原子彈,而且還是分分秒秒都在進行。

所以颱風所帶來的能量非常龐大,時間又非常的長,如果要用人類的武器,像用核彈去改變,就算以現有的科技來說,仍是天方夜譚。

但這個問題也反映出我們人類的驕傲跟自大。我們以為我們生產的武器,或是我們的科技能力可以超越自然,其實相較於自然的強大威力,我們宛如是侏儒對巨人、完全無法對抗。

問:沒錯。而且聽說發射核武器還會散落放射性物質,產生相當多的後遺症?

汪中和:一點都不錯!如果真的將核彈放進颱風眼,所有的輻射物質就會隨風飄散,這樣帶來的影響將遠遠超過颱風所帶來的衝擊。而且影響還不只有一段時間,核輻射帶來的衝擊是會長達千年、萬年或是百萬年的。等於核彈帶來的傷害只會更長、更大、更危險。

問:請教賈博士您怎麼看待這樣的想法?

大家都想改變天氣

賈新興:我想,改變天氣不只川普想要而已,應該很多人都想要這麼做。在早期的時候,像20、30年代的美國,他們當時就在想能不能開飛機進去丟炸彈,好讓颱風轉向。

再往後,我們也常常聽到所謂的人造雨。也就是說,在長期乾旱的天氣下,希望能讓雨下下來、滋潤大地,所以從歷史方面來看,真的有非常多的例子。譬如中國在準備北京奧運的時,他們也宣稱過曾用高射炮來改造天氣。

總體而言,我認為這樣的想法從以前到現在,一直都存在。不過為什麼我們想改造天氣?因為天氣是讓我們最令人生畏的敵人,所以我們想要用一些想像的方式讓天氣不來影響我們。

自然能量的平衡過程

可是在改造天氣的過程當中,我們會發現,天氣是大自然運行的自然現象,雖然說會有改變天氣的想法,也有人會嘗試這樣做。但我認為,從自然運作的過程當中,天氣系統是代表一個自然能量的平衡過程。

譬如冬天有冷空氣從北邊跑到南邊;夏天換颱風從南邊跑到北邊,這都是在調節地球的溫度。因為地球溫度是赤道接受到最多的熱量,南、北兩極則最少,如果沒有大自然的自然過程來調節赤道跟南北兩極溫度差別的話,我們地球的溫度就會失衡,變成赤道很熱,南、北兩極很冷。

人為方式有副作用

所以大自然是有一個自行運作的節律。當大自然有溫度差異時,它就需要用天氣系統、風、洋流來做地球的自然調節。如果我們用人的方式去改變它,我覺得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問:的確。尤其人為的方式會造成很多的副作用,進而影響我們的生活。只是科技的發展應該是一日千里,若是要來因應像多利安這樣強大的颶風,除了我們剛剛提到的核彈也好,或是飛機的方法。但我想汪教授一定同意,最好的方法還是自己有備無患吧?

集集地震=45個核彈

汪中和:對!而且相較於颱風而言,地震的威力更大。我們很少會用能量的單位去描述颱風,但是我們卻可以很精準描述一個地震釋放的能量。例如我們台灣最強烈的颱風,大概等於1至2個廣島原子彈,可是一個規模7、如台灣的集集地震,就相當於45個廣島原子彈,這是非常可怕的。

地球是個有機體

剛才賈博士說的非常好,地球就像是一個有機體,它透過自然的變化,如降雨、颱風及地震來維持地表能量的平衡、溫度的平衡、水文的平衡等,其中能量的平衡最多、最大也最完整。

但地球以很多不同的方式調節,包括時間的尺度也不一樣,這應該是地球這個有機體最奇妙的一個地方,它讓能量不會累積太多,也不會太少,而是剛好讓地球表面的溫度、萬物生長的環境,都能夠維持一種大家平平安安、快快樂樂地生長繁衍的平衡。

問:汪教授不愧是研究地球科學,講到一個重點,就是我們地球也是需要「伸伸懶腰」、「調整作息」,像是地殼震動也是為了釋放能量。所以小地震不用害怕、害怕大的地震,颱風也是一樣。

但問題是,我們渺小的人類在面對地球要「翻身」的時候,我們該怎如何自求多福?不過這些年來,台灣自從921大地震之後,我們就開始重視大樓的結構,應該耐震、抗震觀念也算是具備相當程度了,不曉得賈博士怎麼看?

謙卑面對大自然

賈新興:確實,剛才汪教授提到自然平衡時,我心裡面也一直在想,大自然的這些自然現象:颱風、地震等等,應該是在教我們要更謙卑地面對大自然。

我認為,若以科學的方式去抵禦天災是應該的,但要勝過天災,我覺得似乎是不可能的。以日本311地震舉例。當時他們已經預測到會進入強震期,並在日本外海蓋了海堤,原先認為會在估算的範圍內,卻沒想到海嘯直接破堤。

所以面對天災,我覺得是讓我們學習更謙卑,體認人真的是有限的,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以天災來講,你說颱風可不可以預測?可以;但是能不能百分百預測?不行。因為現在科學的能力還是有限。

至於地震可不可以預測,現在還在發展,目前還不能準確預測出地震,只能在地震時做預警。在面對大自然時,我們人類總有些不確定性,但雖然沒有辦法精準地掌握,我們卻能事前先做好百分百的準備,這是我對天災的想法。

大自然聽誰的?

最近剛好《天氣之子》在上映,裡面的主角也是想嘗試去改變天氣。但假設我們幾個人,我並不知道汪老師想要怎樣的天氣,或是主持人覺得什麼溫度才比較舒服,如果說每一個人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改變天氣,大自然到底要聽誰的?當然不該是聽我們的,因為我們沒辦法改變它,我們要做的應該是順應它、適應它。

主持人:謝謝賈博士給我們如此棒的分析。第一、我們要做好萬全的準備;第二、我們再怎麼樣做準備都有可能會不足,所以我們在大自然面前還是要謙卑,謹慎小心地度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