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護生物多樣性 打造適居環境

呂翔禾 2019/05/30 19:27 點閱 50464 次
每個物種在環境中扮演不同角色,如果物種消失除了會讓環境惡化,也會對人類造成傷害。(Photo by 影片截圖)
每個物種在環境中扮演不同角色,如果物種消失除了會讓環境惡化,也會對人類造成傷害。(Photo by 影片截圖)

【台灣醒報記者呂翔禾綜合報導】維護生物多樣性,你我有責!聯合國近日發佈報告警告,如果人類維持既有的發展模式,會導致1百萬物種在幾十年內完全滅絕。前環保署署長魏國彥受訪時表示,由於每個物種都對環境提供功能,如果人類任意將物種從環境中移除,會造成環境危害,甚至反過來危害到人類。

生物多樣性快速降低

根據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定義,生物多樣性指的是地球上,物種內、物種間與生態系統間的多樣性。然而隨著人口增加、過度開發、過度消費及氣候變遷,生物多樣性正遭到嚴重破壞。聯合國也在5月初提出警告,將有近100萬種物種可能在未來幾十年內滅絕。

魏國彥受訪時提到,每個生態系中的生物都有扮演他的角色,以微生物為例,他們在農田中就是扮演分解者的角色,將許多固態物質轉換成植物可以利用的養分,讓作物生長。可是如果農夫噴太多農藥會讓微生物消失,雖然將蟲除掉,卻因為缺少必要的微生物,農地的養分降低,反而不利於生產。

不要過度介入大自然

他更分享他當台北市研考會主委的經驗:以前台北市原本打算每個行政區都設立「區花」,並將每個區的行道樹改成各自的區花,當時他強力反對,表示如果都換成同一種樹,在有病蟲害的時候,整個行道樹會因為物種單一化而整片死光,還不如維持原來的環境,讓環境自己面對風險。

他也呼籲民眾,像放生這種看似立意良善的行為,其實也對生態造成傷害。「外來種」的定義並不只是國外來的物種,台灣由於區域微環境多變,不同物種也有不同生活範圍,如果將不屬於原來環境的物種任意放生,反而會對當地的物種多樣性造成影響,而人類在公共衛生、農業等方面也會有損害。

特生中心研究員林瑞興受訪時也表示,海洋魚類減少,人類經濟、飲食型態會受到影響;森林可以吸收二氧化碳,但砍伐森林會加劇全球暖化,因此生物多樣性降低不只象徵物種的滅絕,每個滅絕的物種所扮演的功能,其他物種不一定能遞補,單一物種的消失會影響到其他物種,最終也會影響到人類。

生物多樣性可以很實際

他也提到,如果民眾透過政府或教育的宣導更了解生物多樣性的概念的話,可以讓更多人對環境惡化的議題關心,進而採取一些友善生態的行為(如垃圾減量等),也可以在參與公共事務,或是政治上讓「友善環境」的政策對政治人物有更多影響力。

「家裡的蟑螂還是要清除,以維護居家整潔,可是在野外就不是這樣。」魏國彥最後呼籲民眾,維持生物多樣性或是保育動物時,不是只偏重「好看」的物種,許多「益蟲」跟「害蟲」的觀念是人類主觀看法,可是在大自然卻沒有「益蟲」跟「害蟲」之分。完全不是這樣。

另外,如果在家裡進行園藝布置的時候,也可以用各式植栽營造多樣、友善的環境,讓生物多樣性的觀念落實在生活中,不再遙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