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雙語政策條件多 各國成敗互見(20181213嚴震生)

醒報編輯部 2018/12/13 10:34 點閱 51800 次

主持人:林意玲(台灣醒報社長)
主講人:嚴震生(政大國關中心美歐研究所研究員)
紀錄整理:許嘉琪、張朝瑋

主持人(以下簡稱問):行政院長賴清德表示,希望台灣能成為雙語國家,但這問題引來許多憂慮。因為這個政策必須考慮到許多配套措施,包含學制、師資、大環境等等。最近本報曾報導南蘇丹花費7年時間進行英語政策,但最後失敗了。

不只南蘇丹,非洲也有其他許多國家想要推動類似的政策,在亞洲我們可以看到新加坡就是個成功的例子,請問嚴老師,這種雙語政策或是把英語推為國語的政策,您的看法是如何?

專業知識需英文

嚴震生:為什麼要推動英語?因為不管在貿易還是科技領域,英語都已經成為最重要的語言。只有當語言複雜到一定程度才能作為科學和貿易之用,因此,一些落後國家的原始語言,與世界潮流脫鉤,就無法進行種知識傳授。

我們在台灣就可以看到,很多理工科的書是用英文寫的。醫學上,所有醫生的處方籤上也都是用英文標示,之前甚至曾有新聞報導:「民眾抱怨醫生處方籤全是英文」。這表示,如果不用英文,就會對高科技等專業學術有一層隔閡。

大英國協成員較易學

大部分使用英語的國家都是屬大英國協,也就是英國過去的殖民地。像是美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還有亞洲、非洲以及中東的一些地區,這些國家的英語能力都不錯。

但若其他沒被英國統治過的國家想推動英語政策,會面臨許多困難。例如韓國,雖然韓國英語能力不比台灣差,但他們學日語還是比較快速的。

需要政府有決心地大力推動相關政策,才能帶動非英語系國家提升英文能力,尤其是原來語言不使用羅馬字母的,原本就使用羅馬字母的國家,學英文會比較容易一些。

原有強勢語言阻饒

如果境內是多民族、多語言的國家,那麼以英文作為共通語言,能更輕易獲得大家的認同與使用,但如果國內本來就有個強勢語言存在,那英語政策就不容易推動。

我舉喀麥隆為例,它是法英兩國在一戰後從德國手中搶來的,喀麥隆在獨立之後,英國領區有一部份加入了奈及利亞,另一部份則加入了法屬喀麥隆。但這英國領區這部分跟原法屬喀麥隆比起來小很多,所以法文長期佔有優勢,而英語區就被強迫學法語,律師寫狀詞要用法語、老師教育也是用法語,逼得他們想要獨立出去。

再看加拿大,英語跟法語都是加國的官方語言,但他們講法語的人主要集中在魁北克,在其他區域講法語反而顯得格格不入。如果你是加拿大的政府官員,那英法語都必須要會講,當升職到某一個層級時,還必須通過雙語檢定。

盧安達事件與英語

我今天比較想談的是非洲,盧安達原本是法語系國家,可是在1994年發生種族屠殺事件後卻轉成了英語國家。原因是最後獲勝的圖西族曾受烏干達等英語系國家援助,他們在互動過程中把英文練得不錯;而主導大屠殺的胡圖族背後有法國撐腰,導致新盧安達政府很排斥法語。

最重要的是,新盧安達加入了大英國協,把英文列為官方語言之一。盧安達有文化和政治背景,加上強勢政府的推動,因此成功變成非英語系國家中英文比較好的國家。

大英國協下的兩個情況

另外,加入大英國協還有莫三比克,它附近的國家像是法拉威、坦尚尼亞、南非、史瓦濟蘭全部都是講英語的,它覺得自己被包圍了,所以乾脆加入大英國協。雖然英文沒有成為官方語言,但依照我個人在莫三比克訪談的經驗,十幾位政府官員中只有一位需要翻譯,其他人都能流暢用英語跟我交談。這顯示,他們國家的上層階級大多能很好的使用英語。

這兩個加入大英國協的非洲國家,有不同的狀況。一個把英語變成官方語言,納入基本教育體系,讓會講英語的人越來越多;一個雖沒把英語列為官方語言,但是上層階級卻越來越多英語使用者。

醒報報導過的南蘇丹,也是個特別的例子。蘇丹以前曾被英國殖民,獨立後用當地語言做官方語言,對英語有些排斥。而南蘇丹從蘇丹獨立出來之後,又想恢復英語的使用,但沒想到經過七年的實驗還是失敗了。

英語的實用性

非英語國家中,英語說得最好的是荷蘭和瑞典,這兩個國家人口不多、倚重貿易,因此深知語言的重要性。我有一次在阿姆斯特丹過境,親眼看見櫃檯人員連續用英文、法文、德文、荷蘭文,四個語言處理了四個客戶。

另外,東協國家的英文使用能力也很強,除了曾被英國殖民的馬來西亞與新加坡,印尼、越南、泰國等國在開會時也全都用英文,因為他們必須找到一個溝通的共同語言,這可能也是賴揆認為雙語教育有必要的原因。

習慣英文字母

問:推動雙語國家有實用性,但是也有條件,如果不是殖民地或是多語國家,推行起來是非常困難的。最後想請問嚴老師,對於雙語政策有什麼建議?

嚴震生:我認為,除了注音符號以外,我們可以再多學習使用「羅馬拼音」,日本人學習語言,也用了漢字、羅馬字、平假名、片假名等多個媒介,我建議可以由這裡踏出第一步,讓台灣人習慣用英文拼出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