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台灣風調雨順 暖化危險伺機而動(20181121環境論壇)

醒報編輯部 2018/11/25 10:03 點閱 25263 次

主持人:林意玲(台灣醒報社長)
與談人:汪中和(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賈新興(天氣風險公司總監)
記錄整理:許嘉琪、張朝瑋

主持人(以下簡稱「問」):今年已走到了尾聲,我們來回顧一下這整一年,老天爺給了台灣怎樣的天氣。其中,讓我們印象很深刻也覺得很感恩的是,今年颱風通通過台灣家門而不入,讓我們很幸運的閃過了大災害,但其他國家卻遭殃了。請賈博士分享,您怎麼看台灣這一整年的天氣型態?

今年 8月雨量多

賈新興:我用倒敘法一步步回憶,大家也許還記得,前一陣子的立冬非常熱,明明已經11月了,南北竟都有超過30度的高溫。

再往前回顧一點,今年10月份氣溫卻稍涼,尤其是北部地區,早晚低溫感受更明顯,我住在台北,出門都要帶個薄外套。當時很多朋友問:今年是不是涼的比較早?好像應該把夏天的衣服收一收,準備換季了。但誰知道,接下來的11月卻變得這麼熱。

接著時間軸推回8月,8月的天氣特徵是雨下得特別多,今年有一個熱帶性低氣壓出現在台灣西南方,造成從8月23日到8月底大量的降雨,也讓今年8月的降雨量躋身1947年以來前十名的降水高位。

60年前也有類似的情況,僅因為一個熱帶性低氣壓就造成大量降雨,就是著名的87水災。降雨同時具有降溫的效果,今年8月的雨量多,讓大家感受了一個不那麼熱的夏天。

梅雨不來5月破高溫

時間軸再往前推,我們來到梅雨時節。今年因為太平洋高壓太強,所以梅雨季非常不明顯,也因為沒有雨量無法降溫,造成5月份平均氣溫打破1947年以來的紀錄。今年5月溫度是27.7度,而長期平均溫度是25.7度,整整飆高了兩度。最後進入春天,今年的春天降雨落在正常範圍內;氣溫方面2月較涼,1月較為溫暖。

整體來看,台灣今年的氣溫和降水分配很特別,春天5月高溫破紀錄,夏天8月卻偏涼;雨量部分,今年在梅雨季(7月)之前降雨少,但是8月23日後急起直追。從水庫目前的蓄水量來看,已經追趕到理想的水位了。

問:謝謝賈博士的分享。記得去年跟兩位專家討論的時候,很擔心全球暖化造成台灣乾旱還有溫度越來越高。但今年沒有碰上太高的溫度,8月雨量也不少,沒讓水庫拉警報,令人覺得很感恩。請汪老師分享,今年的天氣狀況有什麼特色?

天氣越趨極端

汪中和:台灣今年到目前為止都很幸運,沒有重大天災。但是從氣候變遷的角度來看,我們的天氣狀況仍是越來越極端。剛剛賈博士提到,今年的1月非常熱,2月卻很涼,這樣的溫度變化在過去冬季很少發生。

降雨方面也是,今年8月的雨量非常多,但5、6、7月的雨量都少得讓人擔心。氣溫和雨量變化越趨極端,正是氣候暖化所帶來的特徵,而這種極端現象將會越來越頻繁。

因為暖化,全球的氣溫不僅會越來越高,而且將上升的越來越快,IPCC已經發出提醒,如果今年再不降低碳排放,全球氣溫將在10-20年內漲破1.5度。

沒有災害也要防備

然而,在溫度持續上升的全球趨勢下,還是會有一些局部變化,就像台灣今年享受了一個不太熱的夏天。除了感恩之外,也應該警覺:既然能量沒有反映在天氣上,也許會反映在其他地方。

以台灣的災害史來看,如果沒有颱風、豪雨,就可能發生地震。回顧1999那一年平平順順,沒有大雨和颱風,但卻來了一個大地震(921大地震)。所以對於天災頻繁的台灣來說,我們應該抱持著戒慎恐懼的心情,沒有災害當然好,但我們仍應事先做好準備,在意外發生時降低傷害。

問:謝謝汪老師的提醒。剛剛汪老師提到幾個重點,第一,雖然我們今年有小確幸,但是雨量和氣溫在短時間內起伏大,氣候的極端特徵明顯。第二,由於能量累積,即使我們沒碰到大風大雨,也可能碰上地震或其他災害。請問賈博士有什麼看法?

暖化速度已失控

賈新興:剛剛汪老師特別提到,在暖化的趨勢下,全球在過去百年已經增溫1度了。我們不只要減少排放,還須想辦法減少空氣中已存的碳含量,才能勉強不在2030-2050間達到增溫1.5度的可怕後果。但以現在的情形來看,增溫的幅度已經失控。

如剛剛談到的,台灣今年雖然風調雨順,但以全球暖化的格局來看,氣候卻越趨極端。極端氣候會改變我們所認知的「常態」,現在百年出現一次的極端值,未來可能20、30年就會出現一次。

氣候影響能源規劃

對台灣來說,我們必須要面對的第一個問題是高溫熱浪,第二是乾旱,今年春天台灣就遇上了比較乾的天氣,第三,極端氣候造成的降水季節不均,台灣今年春天梅雨沒來,一直乾旱到8月份,8月後卻一次帶來大量的降雨,這樣的極端情況,使得水資源管理和規畫成為更重要的議題。

另外,高溫會影響民眾用電。台灣今年用電雖然一度吃緊,但好在這個夏天不熱,能源調度才有驚無險的過關了。今年雖然有幸,但明年還會不會這麼幸運呢?全球的趨勢告訴我們極端氣候的現象只會越來越頻繁,我們不能掉以輕心。

問:剛剛談到,2018年台灣整年的氣候的狀況還算是風調雨順,但事實上氣候的極端化跟持續的增溫造成的影響,依然留在我們的紀錄中,所以顯示今年的狀況應該算是不幸中的大幸,不過相較於2017年與2016年又有什麼變化?請汪老師分析。

高溫紀錄不斷突破

汪中和: 2018年高溫依然持續,以目前來看,今年應該是全球有溫度記錄以來的第四名,表示這個暖化的腳步一直沒有停歇,這是我們必須要去體察到的,暖化其實一直緊緊的在推著我們走。

以台灣而言,2017年是最熱的一年,但這個記錄恐在未來的兩三年會被超越,今年我們說溫度算是稍微喘一口氣,可是今年的極端值還是不能夠輕忽,在7月的時候有一個氣象站的溫度記錄達到40.3度,是破了台灣過去的百年紀錄。

不只台灣熱難當

這個記錄其實在國外媒體上也有引述,說在7月的時候台灣的紀錄有一個非常大的極端值,日本也是一樣,今年的溫度突破了41度,這個記錄在日本來說也是歷史上沒有的,所以我們都看到那個天花板一直不斷的被這個衝破,我們的溫度一直都抬高,這是將來一定要去面對的。

所以不管是2016全世界最高、2017我們台灣溫度最熱、2018我們也有打破紀錄的極端高溫出現,都些對我們來說都是警訊。

水資源壓力嚴重

降雨也是一樣會變得越來越極端,以2018年來說其實是非常異常,該下雨的時候沒有下雨,所幸一個低氣壓緩解了這個缺水的狀態,但這是一個警訊告訴我們,在氣候暖化之下,降雨不管是它的型態也好、強度也好,一直在持續的變化,也表示說台灣水資源的壓力會越來越嚴重。

從我們長期的記錄來看,不管是北部或中部南部,降雨量其實慢慢的在降低,降雨天數的減少幅度更明顯,只是因為降雨強度高,所以還可以有點回補,但這種長期的趨勢對水資源的調配相當不利,也就是我們水資源的壓力會越來越大,所以前景來看我們的壓力與風險只有不斷的抬高。

問:相較於去年跟前年來看,今年的降雨情況就是量少天數也少,這種極端讓人有點害怕,要嘛就來很多、要嘛就不來,或是量很少,有時候有些雨是可以存下來,但是存了也有限,我們還是比較希望雨平均的來,請賈博士分析,今年的氣候型態跟過去幾年的差距在哪?

今年颱風影響少

賈新興:去年氣象是非常的熱,除了溫度與降雨外,我想從颱風的一個角度來講,今年對台灣來說,我們除了瑪利亞是比較靠近,造成虛驚一場,後來對台灣的影響沒有那麼大,不過去年其實我們有兩個颱風的影響很大,就是尼莎颱風跟海棠颱風,今年大概就算只有一瑪麗亞颱風對我們造成影響。

所以,今年我們颱風災害相對的比較緩和,當然去年這個颱風的災情也算不是特別大,如果說在2016年就比較不好,像杜鵑颱風、尼伯特颱風等就造成很大的傷害。前面提到,台灣面對的天災就是颱風、豪雨、乾旱,另外還有地質活動的如地震跟火山等,都是我們需要去面對的。

不能掉以輕心

我想在整個氣候的暖化之下,天氣的災害確實只會越來越極端,今年我們是有一個小確幸,但我們不能掉以輕心,明年到底是會怎麼樣,其實我們沒有辦法預測,但是我們要與天災共存,這是我們必須每年都要去面對,不是說今年好明年就一定會好,這個是不一定的。

但我也不是恐嚇大家都很緊張,像是隨時都可能會有極端天氣的事件發生,而是告訴大家在長遠的趨勢之下,極端的天氣事件只會越來越多,越來越頻繁,所以我們需要做好防災的事前準備。

其他國家損失慘重

問:剛剛提到台灣今年風調雨順,雖然我們也有高溫的情況,不過相較於過去幾年來說我們已經算是蠻幸運,但是並不代表未來可以這麼幸運,因為我們曾經遇到很多颱風的災害就很明顯的,那明年到底是如何,我們當然還是要有好的準備。

再請教兩位專家,相較於我們附近的國家比如說菲律賓、日本、中國大陸,或是美國、歐洲,以今年整年度的這個天氣狀況來講,我們應該注意哪些狀況?

汪中和:以我們週邊的國家的經驗來說,颱風是最嚴重的,雖然台灣躲過了,但日本、中國、菲律賓都沒有,香港也是非常的慘,中南半島一個颱風就讓他這個水庫潰堤,一個村莊淹掉,我們看到強風豪雨都是我們要去努力防範的,其實這個壓力永遠會持續存在。

熱到無法呼吸

我們看到今年的北歐,高溫打破記錄,俄羅斯、澳洲、紐西蘭的溫度也破了百年紀錄,美國的升溫也讓野火失控,然而這種情況將來的壓力會更大,所以溫度的上升、強風豪雨所帶來的衝擊,造成的環境災難,都是現在地球上每一個國家每一個人都要去面對的重大課題。

賈新興:我想補充一些在歐洲的情形,歐洲其實連續兩年夏天都出現非常高的高溫熱浪,去年歐洲的一些媒體報導說「熱到無法呼吸」,像西班牙就有40多度,而剛剛有提到在北歐熱到乾旱,甚至出現森林野火燃燒,這現象非常異常。

另外在北美,美國今年也是算蠻特別,在3月份出現龍捲風,美國的龍捲風季節大概在春季之後的3、4、5月是比較好發的季節,而且大都是在中西部,但今年龍捲風卻出現在較偏東部、東南部的地方,算是蠻極端的一個現象。

地球已罹患重症

今年對台灣來講,確實相對是比較風調雨順,但是對我們週邊的國家,如日本、韓國,今年的6月到8月是非常熱,熱到破紀錄。南半球的澳洲也是一樣乾旱和高溫。

所以,很多國家正面臨暖化所帶來的後遺症之一,即高溫熱,也就是說,地球用其他的方式告訴我們,他真的是生病了,而且很嚴重,這個原因跟溫室氣體大量排放有關。

明年變數大難掌握

問:最後一個問題想請教兩位, 2019年台灣可能會有什麼氣候型態,我們該做甚麼準備?從過去長時間發展的趨勢來推斷,明年大概會怎樣?

汪中和:從目前這個太平洋的趨勢發展來看,我們現在正在進入一個新的聖嬰現象,東太平洋的海溫增高,然後聖嬰現象慢慢逐漸成熟。不過目前看起來應該強度不會很強,但是每一次發生不管是聖嬰、反聖嬰現象的時候,都會帶來比較極端的一些氣候變化,讓我們的溫度、颱風都帶來更難以掌握的變數。

所以從目前的趨勢來看的話,今年的冬天應該會偏短、雨量應該不會多只會少,這是我們需要特別去注意。

呼籲節約用水

賈新興:今年的聖嬰現象應該會在冬天出現,從今年的12月應該會持續到明年的春季,就算是弱聖嬰現象,從客觀的預測上面來看的話溫度會稍微比較正常,但在12月跟1月降雨機率會比較特別。

以前我們認為聖嬰現象出現的時候,隔年春天的雨會比較多,但是今年因為是一弱聖嬰現象,所以看起來是今年的雨水從12月到明年2月相對比較偏少。

今年目前的水庫水情是還算可以,不過越進入到春天春耕的話,用水會比較多,所以我們也要提醒大家,未來看起來降雨趨勢偏少的機會相對多,所以必須做好節約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