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外銷 企望政府找出對策(李武忠)

李武忠 / 大學兼任教授 2018/11/15 17:40 點閱 3878 次

高雄市長候選人韓國瑜競選口號「東西賣出去,人進來,高雄發大財」淺顯易懂,令當地選民很有感,讓另一位候選人陳其邁備感威脅。為破除『韓國瑜魔咒』,蔡英文總統赴雲林幫候選人站台時,痛批韓國瑜提出的把農產品賣到中國大陸去「若是有效,大家早就賺大錢了。」,卻沒有說現任的政府有何妙方,可以讓農民賺錢。

中國是主要市場

目前台灣農業產值約只占國民生產毛額的1.6%,且政府為加入區域經貿組織,農業往往成為伴手禮(如主動升級為已開發國,不再爭取開發中國家享有的特殊與差別待遇)。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風險極高,應該要分散,只是蔡總統執政兩年多,台灣農產品出口中國大陸還是高居首位,國內許多重要水果還是以中國大陸為主要外銷市場。

至於新政府力推的新南向出口的成績更是慘兮兮,尤其原先農委會宣稱會外銷杜拜120公噸的香蕉,到10月為止只出口28.8公噸,不知蔡總統在批評前朝依靠中國大陸並沒有讓農民發大財之前,是否也該檢討現今政府賣力推動農產品出口新南向國家,為何成績遠不如預期?

反助長農民怒火

這些年國內農產品產銷失衡的頻度相當高,政府顯然提不出好的對策;尤其政府官員應對的方式(如假消息、假農民、有心人士操作等),未虛心反省檢討,更助長農民怒火,與蔡總統強調「謙卑」,最會「溝通」的政府相去甚遠,這恐怕也是民怨所在,不只年金改革而已。

政府無分藍綠老是喜歡提到台灣農業要以紐西蘭奇異果為範本,只是好多年過去,台灣的代表性水果在哪裡?鑑於台灣農業耕地面積及規模有限,且涉及技術、市場,究竟該朝單一種類或多元發展,需要經過嚴謹的論證,不能亂點鴛鴦譜。

報喜不報憂?

無論採取哪一種模式,事前都要經過非常嚴謹的評估與完整的調研和產銷規劃,不應再貿然將未經詳細評估規劃的產業倉促推上檯面,報喜不報憂,讓農漁民與投資者盲目投入,反而扼殺它應有的發展。

近來國內陸續出現農漁民抗爭場景,這些最善良、最不與人爭的農漁民會放下手邊工作挺身而出,與其生計息息相關,握有資源及公權力的政府,應該重視農漁民的苦楚,聞聲救苦。畢竟農民最需要的是市場,而漁民要的是漁場,不是補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