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大餅的白皮書有意義嗎?(杜宇)

醒報編輯部 2018/11/11 13:35 點閱 3394 次
白皮書示意圖
白皮書示意圖

在台灣參與重大選舉,除了選舉造勢拼人氣外,習慣於提出所謂的政策白皮書,來表示候選人已經做足執政準備。然而仔細審視這些政策白皮書,多是找政治系所的大學教授操刀,內容充滿學術理論與願景,是否具體可行好像也沒人檢驗。

船過水無痕

在厚厚一大本的白皮書中,內容五花八門,幾乎涵蓋所有當前熱門產業如工業4.0、智慧城市、智慧農(漁)業、循環經濟等等,這些需要多少經費、人才、土地、電力和時間都沒細說?只是在台灣好像也沒人在乎候選人當選後,是否有認真兌現,導致船過水無痕。

過去許多選舉口號喊得響亮,例如要成為:亞太營運中心、海洋首都、綠能首都、智慧城市等等,也寫成政策白皮書,讓選民充滿期待,甘心交出手中的選票。只是多年後回頭檢視這些承諾,多數早已隨風飄逝,留下一堆大而不當的硬體建設。不過還是有選民會買單,也因此候選人換湯不換藥的繼續畫大餅,繼續造夢。

政見該不該落實

對於候選人選舉期間所提政見該不該落實,外界有不同見解。有人認為政見應視為候選人及選民之間的契約,應該要信守承諾;有人則認為競選政見,只是為回應選舉時熱門議題,實際執政還是應依實際狀況,不必拘泥於白皮書內容的落實。為此候選人大費周章的提出政策白皮書,對選情有無加分效果似也見仁見智!

而研究選民投票行為,有部分選民屬理性選民,會很認真去了解並比較各候選人誰講的是真話、誰的政見可行性高等等;有些選民則屬於感性選民,他們不聽政見不看白皮書,但會因候選人政黨屬性、長相、言詞、周遭動員等,來決定投票對象,甚至根本不記得該名候選人先前的主張和立場。

投票常憑感覺而非理性

美國知名學者布萊恩•卡普蘭在其所寫《理性選民的神話:我們為什麼選出笨蛋?民主的悖論與瘋狂》一書中,即指出多數選民投票往往憑感覺而非理性,人類往往由情感與理想,而非根據事實去判斷而做出重要決定,投票者往往只是「自我感覺良好」,而非根據真相,致常選出一個不理想的候選人及民主政治。

2018選舉即將到來,在投票前刻,不妨捫心自問現在生活過得好嗎?對未來感到樂觀嗎?若答案是肯定的,那就讓能延續現況的候選人當選;若答案是否定的,那就選擇能帶給您希望的候選人。至於選前的政策白皮書,讀起來相當累人,多數選民根本不看,何況選後大部分當選人也不會認真兌現承諾,那白皮書不要也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