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彼此分工合作 隔代教養沒煩惱(20181017三角談愛-溫小平、樊雪春、蘇家宏)

醒報編輯部 2018/10/17 09:24 點閱 18039 次
祖父母會對孫子比較寬容,因為祖父母已經有帶過孩子長大的經驗。(photo by 網路截圖)
祖父母會對孫子比較寬容,因為祖父母已經有帶過孩子長大的經驗。(photo by 網路截圖)

主持人(以下簡稱「問」): 現今許多上班族與小夫妻因工作繁忙,常會將小孩交給祖父母照顧, 如作家小野就常在臉書上分享他帶孫子的情景,含飴弄孫。先請小平老師分享,帶孩子跟帶孫子的心情有甚麼異同?

相同的都是那一份愛

溫小平:我自己的孩子在剛出生時,是交給娘家的保母帶的,所以我在帶孫子時,其實是有點補償心裡的。有一次晚上,我在哄孫子睡覺時,看著他睡著的臉,我竟大哭起來,感謝上帝能讓我能彌補過去沒有帶孩子的機會。

我覺得不管是帶孩子或孫子, 相同的都是那一份愛。記得後來把孩子從娘家帶回家後,有一次孩子半夜發高燒,我著急地抱著他滿街跑找醫生,後來帶孫子,也是在半夜他發高燒時,焦急地帶到醫院急診,這是同樣的情形,同樣的一份愛,畢竟都是自己的骨肉。

不同的是,自己的孩子在他們長大後會覺得應放手讓他們飛,沒必要再管束;而到了孫子時,就必須要尊重兒子跟媳婦對孫子的教育方式,以前會覺得自己帶孫子就要用自己的方式,但在跟兒子與媳婦溝通後,就會尊重他們的方法,畢竟要陪伴孫子一輩子的還是他們。

問:也請教樊老師,從心理學上來看,父母帶小孩,與祖父母帶孫子之間的異同、有甚麼需要注意的?

世代之間的體諒

樊雪春:從心理學上來看,祖父母帶小孩的心態一定會跟父母帶小孩的心態不一樣。祖父母會對孫子比較寬容,因為祖父母已經有帶過孩子長大的經驗,但對父母而言則是第一次帶孩子。

祖父母對孫子,因為已經有一定的人生閱歷,加上已處於退休或半退休狀態,而父母則處於衝刺事業期,所以兩方在帶小孩時的耐心就不一樣;再來是祖父母跟父母因為兩方的成長年代跟環境都不一樣, 所以在帶孩子時的實質方式也會有所不同,如衛生習慣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

但兩方相同的都是愛小孩的那個心態,如果能夠了解跟體諒彼此的生活經驗跟教養方式,就能避免觀念和方式的衝突。

問:因為有時候缺乏溝通跟理解,所以明明一樣都是從愛出發, 但表現出來的卻是不一樣的。請教蘇律師,您媽媽那時候帶孫子的情形是怎樣的?

父母的責任

蘇家宏:我印象很深刻的是, 小孩出生的時候,我媽媽直接跟我說:「不要把孩子給我帶喔!以前我辛苦把你們帶大,也要讓你們體驗一下。」加上小孩都很好動,我媽媽腳又不方便,所以如果小孩發生甚麼意外,會覺得自己沒把孩子帶好,心理上會有壓力。

從這裡我發現到,其實每個人都有為父為母的責任,這不是單純依靠血緣,而是須透過照顧、教養孩子長大的過程,透過教導與傳承的過程,才能理解到父母跟孩子的感覺有甚麼不一樣。

負擔與互動

舉個例子,透過帶大小孩、與小孩玩耍的過程,你能理解到這不只是一個負擔,也是一種互動,兩者是並存的,我媽媽就是想讓我了解這份責任。我們不能期待自己父母幫我們帶孩子,但如果他們願意, 我們要心懷感激。

現在很多人因經濟狀況不得已, 無法留職停薪,只能將孩子託給祖父母或是交給保母,那我們就要有智慧,如何讓孩子同時享受到父母與祖父母之間的感情。

問:蘇律師講到一個重點,孩子不是生出來後就算了。不管是交給保母或祖父母,父母永遠都還是有教養孩子的那份責任。只是大部分的年輕人都要面對經濟、工作、家庭、健康等等問題,所以在面對孩子時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會對孩子感到虧欠,沒辦法陪伴孩子度過他最重要的童年。

接著討論阿嬤的帶孫狀況,請問樊老師,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如何讓父母不要缺席?無論如何,需要阿公阿嬤幫忙帶孫基本上是不得已的、經濟上的需要,或者是感情上的需要?

阿公阿嬤帶蠻好的

樊雪春:人在一生當中的發展, 25 歲到45 歲基本上是在生涯的衝刺期,那個時段他們要花很多時間在事業上。常常有很多父母親因為這個狀況沒辦法帶自己的孩子,託給阿公阿嬤帶。

大家可能會覺得隔代教養不好, 其實研究顯示,阿公阿嬤帶的孩子情緒的穩定度,相較於新手爸媽帶來的高。這個研究也發現,當孩子長大後,他們會希望父母也能參與。阿公阿嬤雖然帶起來很好,可是父母總覺得有些遺憾,其實雙方一起參與是最好的。

好媽媽、壞媽媽?

比如說,白天帶去阿公阿嬤家, 晚上再帶回來,或是相反。這樣白天有人可以幫忙,晚上回來父母也有個人可以帶,每個人都能參與是重要的。

心理學指出,只要父母是有參與的就好。我的小孩白天給保母帶, 另外半天是我帶。我女兒會在房間裡面敲門:「阿姨!阿姨!」我以為我的女兒不喜歡我,後來發現不是。

無論是祖父母帶或是父母帶, 在小孩想像中都是有個好媽媽跟壞媽媽。我們會覺得,是不是阿公阿嬤帶的比較好,所以小孩不喜歡我們,這是競爭跟忌妒。

很多父母不知道的是,不管你帶得再怎麼好,小孩還是會敲著門叫外面的阿姨。意思是,比較好的媽媽在外面,比較壞的媽媽現在要我睡覺。沒有完美的父母,也沒有完美的阿公阿嬤,只有夠好的媽媽就好。

「夠好」是指,讓他吃、讓他用、哭的時候安慰他,夠好就好。

孩子心目中最佳團隊

心理學家發現,誰帶其實不是那麼重要,重點是滿足孩子的基本需求,並互相尊重對方的權限。如果能夠這樣處理,在孩子的內心,阿公阿嬤跟父母是合在一起的,這樣最好。父母也不要因為你們沒有帶孩子而太難過,重點是在他們心目中你們是一個team,這樣就好了。

問:最近小平老師出了一本新書《三胞胎教我學會愛》,請問您做為一個阿嬤,在中間學到哪些東西?

分工合作 相互包容

溫小平:其實我會鼓勵阿公阿嬤,如果行有餘力、有時間、身體狀態也還不錯,兒女真的很想生孩子,卻因為經濟能力的關係沒辦法照顧,無妨「跳出來」幫忙。畢竟是一個過渡期,當孩子大了到幼兒園後,責任就會比較輕點。

我當時情況是兒子跟媳婦想生孩子,可是他們很害怕生孩子之後經濟沒辦法負擔保母費,所以我就跟他們說我可以幫忙帶。而那時候孩子是早產兒,出生才幾百克。他們回到家之後我們等於是八小時輪一班,我們說好大家分工合作。

一路走過來我發現,像剛剛樊老師說的「分工合作」是很重要的。因為這當中很多角色是不能替代的,比如說,在我們家我負責煮飯,這個角色沒辦法被取代,我就必須扮演這角色。但像陪伴孩子玩、說故事或去公園跑跳等等,大家都可以。我會建議如果孩子要給阿公阿嬤帶,一開始就講清楚。

何時該放手?

有的像北漂青年,生了孩子送回南部去給阿公阿嬤照顧,我覺得這樣分隔兩地的時間盡量不要太長。我前兩天看到一個例子蠻好的,孩子大概兩歲以後父母就帶在自己身邊,請個臨時保母。如果有緊急狀況,比如出差,他南部的爸媽就會上來幫忙支援。

我也看過一個例子是孩子給外婆帶,結果孩子捨不得、外婆也捨不得,到最後拖到進了小學後,父母管教上就比較麻煩。孩子會動不動就說外婆怎麼樣,出狀況他自己竟搭車跑了。

我覺得最慢在孩子念幼兒園時就應該帶在父母身邊,像樊老師講的方法也很理想:白天阿公阿嬤帶,晚上父母親接過來。雖然也會捨不得,當時孩子每天都住我家,等他們開始念幼兒園,我媳婦說晚上想要帶回去,我很失落。

還記得那時他們周末把孩子帶回去,我進了電梯,眼淚就掉下來。沒想到這麼快就感受到分離的感覺,可是我後來想,這遲早要開始的。

別抓孩子太緊

孩子跟父母親在一起可以有些其他的學習,畢竟我的能力、體力都有限,沒辦法耗費那麼多。後來經過一段時間慢慢調適。

我覺得阿公阿嬤要記得,不要把這個孫子緊緊的抱著,他們跟我在一起時,當我觀察到一些現象或是發生什麼事,我都會跟兒子媳婦分享。如果需要管教,他們去管教,需要嘉獎的,他們去嘉獎,這樣他們對父母親的印象會比較好。

我聽過有些爺爺奶奶為了拉攏孫子孫女,會在他們面前講爸媽的壞話,因為捨不得放手,把孫子孫女當成自己的孩子。這也是學習,畢竟人之常情。

我們帶了他們那麼多年,一定有感情,可是我覺得再怎麼樣捨不得還是要放手,當他們又回到身邊的時候,再享受那個相處美好的片刻。這是我自己在照顧孫子孫女的一些經驗。

問:那請問蘇律師,有時候長輩跟自己帶孩子的方法不同,怎麼溝通?

以對孩子好為考量

蘇家宏:無法溝通(笑)。觀念上就不一樣了要怎麼溝通? 請問你聽爸媽的話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恭喜你,表示你的管教方式跟你爸媽一樣;如果不是,那你想,你的意見跟你爸媽已經很難溝通,還要針對管教孩子有相同的想法當然很難。我的想法是,就算是這樣也只能接受。

做父母親的,看到孩子哭真的很捨不得,有時候晚上有點事情,需要把孩子寄放在阿嬤家, 我們當然是很放心,可我兒子會哭著說不要,要跟我們一起走。

這是管教不一樣嗎?也不是, 在阿嬤提出很多誘因之後,他還是不要。阿嬤會說,你們就出去就是了。小孩子哭的好像生離死別,可是隔天去接他時又很開心。

沒有絕對的對錯

老一輩的人用木已成舟的方式,但我覺得之前就跟小孩子講好,直接走太殘忍了,不應該這樣做。回頭過來我們發現自己大錯特錯,有時候發現祖父母的教法未必是錯的,自己也未必是對的。要因地制宜,彼此相信、彼此包容。以對孩子好為考量,怎麼樣的方式,誰敢斷言是對的?

溫小平:我們家正好相反, 孫子孫女說「我要在爺爺奶奶家」,哭著不肯走。我都把他抱起來交給爸媽,叫他們趕快帶走,跟剛剛說的相同。

蘇家宏:的確老一輩的想法是這樣,反正木已成舟,小孩一下子就會適應。但我們不會,希望理性溝通,後來才發現理性的溝通也未必是最好。

問:最後請每位都講一句話針對阿公阿嬤帶孫子的金玉良言。

學習照顧與溝通

樊雪春:最重要的就是團隊合作,讓小孩開心快樂的成長!

溫小平:我覺得愛就是不斷的學習,即使爺爺奶奶很愛孫子孫女,也要學習怎麼樣照顧他們, 怎麼跟兒女溝通,因為我們都是為了孩子好。

蘇家宏:相信彼此,珍惜相處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