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燃料棒 電力考驗才開始(彭蕙仙)

彭蕙仙 2018/07/05 19:08 點閱 3592 次
隨著核四燃料棒已確定送出,在核一、核二確定除役、核四又重啟無望之下,民進黨等於是已經替全民對「非核」做了最終的決定。(photo by pixabay)
隨著核四燃料棒已確定送出,在核一、核二確定除役、核四又重啟無望之下,民進黨等於是已經替全民對「非核」做了最終的決定。(photo by pixabay)

民進黨政府日昨將第一批核四燃料棒送出。目前與核電以及重啟核四的相關公投,則正在進行連署,但是如果蔡政府經已經決定要將核四的燃料棒全數送出,恐怕將來就算公投過關而核四重啟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這對挺核或是有意推動「以核養綠」的人來說,將是一大挫折。

中電不北送

然而,對決心貫徹「2025非核家園」的民進黨政府來說,則更是一大考驗。因為,這意味著政府去核的行動已如同一條難以回頭的不歸路,因此,政府對電力供應必須要有更明確可行的政策,完全沒有模糊的空間了。

由於去核之後,燃媒發電已成了主力,造成各地空汙問題嚴重,加上年底選舉在即,地方政府為求自保,開始斤斤計較電力和汙染問題。國民黨台中市長參選人盧秀燕提出「中電不北送」,意思是中部火力發電廠所發的電,只供中部各縣市使用,不再提供有缺電之虞的北部。

企業空污加劇

理由很簡單,沒有理由讓中部人承受中火所造成的空汙後,還供輸電力給北部人享受。眼看這個政見受到台市市民的肯定,現任的台中市長林佳龍雖然是執政黨市長,也不得不跟進表態,強調「中電只能中用」。

此外,北北基宜則反對深澳燃媒電廠,理由也是因為擔心深澳電廠蓋好後,空汙問題會越來越嚴重;對高屏地區而言,在《空汙法》修法後,「空汙總量管制」的規定,也讓在地企業感到不公平,因為這意味著未來任何新的投資計畫,都不得增加空汙排放,這會使得高屏地區的經濟與商業活動,受到更嚴格的限制,而這是其他縣市所沒有的規定。

「非核」鐵了心

電力與能源供應本應從全國整體角度規畫,但是對空汙的恐懼加上地方選舉相關議題發酵,如今電力已近乎成為地方縣市各自為政的混亂局面,在「鄰避效應」(Not In My Back Yard,NIMBY,意為「不要在我家後院」)下,各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展開角力,各候選人也爭相提出或許對其選區有利、但卻可能不利於台灣整體電力供應的政見,爭取選民的認同。

這些現象是否會更趨嚴種、相關政見是否一定會實現,本來還隱約存在著若干攪拌的因素,畢竟很多人都相信,如果年底公投的結果顯示民眾還是決定重新擁抱核四,那麼可能大家都不必面對都空汙與電力不足的問題。

然而,隨著核四燃料棒已確定送出,在核一、核二確定除役、核四又重啟無望之下,民進黨等於是已經替全民對「非核」做了最終的決定。

電力那裡來?

從現在到2025年這不到7年的時間裡,台灣必須確立穩定可行的電力供應。這件事不再是「理想」、不再是「計畫」,而必須是紮紮實的政策。非核之後,民進黨政府將大量倚賴天燃氣發電和離岸風力發電,然而,興建期程迫在眉睫的中油桃園觀塘工業港區第三天然氣接收站,日前環差案遭到退回,讓台電的天然氣發電增加很大的變數。

而日前經濟部的離岸風電競標的結果,造成購電成本打了4折,台灣將付出沉重的代價,更是舉國譁然。

核四已矣,未來台灣的電力何在?蔡政府必須清楚交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