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納彼此差異 夫妻應一同成長學習(20180501 三角談愛-傅豐玲、樊雪春、蘇家宏)

醒報編輯部 2018/05/01 09:00 點閱 34045 次
圖說:你的配偶就是你學習的對象。圖為《黃色大象》劇照。(photo by 網路截圖)
圖說:你的配偶就是你學習的對象。圖為《黃色大象》劇照。(photo by 網路截圖)

主持人:林意玲(台灣醒報社長)
與談人:傅豐玲(前政大資訊管理系老師)
樊雪春(學輔中心老師)
蘇家宏(律師)
文字整理:蘇盈之、孫啟梅

主持人(以下簡稱「問」):夫妻要如何一起成長進步?有的人說,夫妻在一起常是彼此消耗,不是共同成長。所以首先要問的是,「夫妻共同成長」這個命題到底存不存在?夫妻結婚以後還會想追求成長嗎?現實中,大多時候是手忙腳亂。尤其是有小孩以後,彼此不埋怨就好了,還要追求成長,這個題目會不會太不實際了?

享受差異不要改變對方

傅豐玲:其實大多數人結婚以後,都想改變對方,但「你的『當然』不是我的『當然』。」婚後會發現,新的家和我的原生家庭很不一樣,許多我認為理所當然的事,結果到頭來並不是那麼一回事。

比方說,我的原生家庭是重女輕男,我一直不知道重女輕男這個狀況,在台灣是很特別的,一直到我結了婚,才發現夫家的狀況是完全不一樣的。我的先生是很會讀書的男孩子,所以他在家不用做家事。而我是很會讀書的女孩子,在我家也不用做家事。結果我們婚後就一直為誰應該做家事而爭執。

也有很多小事,像是「孝順父母」,在我婆家的觀念就是「服務、拿錢回家」,我家的觀念則是「讓父母不擔心、讓父母感到光榮」。結婚剛開始真的會感覺很衝擊,也總是想要改變對方,認為我家才是對的。你的觀念、甚至你吃的食物,都應該改變。

改變都來自掙扎

我母親是一個很節儉的人,她很會做衣服,她常常去市場買布,幫我做衣服。而我婆婆出身於名門世家,她很喜歡名牌衣服,我就跟她學到如何檢視名牌衣服的品質。我以前覺得穿名牌的都是傻瓜,花這麼多錢去買一件衣服。另外,像我先生也到受到我們山東人的影響,開始喜歡吃餃子。

重點是,甚麼時候我們的觀念改變了,開始追求合作和合一,決心兩個人要一起成長,共同面對這個環境的艱難,包括照顧孩子和爸媽。

問:夫妻結婚是因為相愛,但結婚之後卻發現兩人之間有這麼多的不同。「愛」和「不同」不斷交戰,到底「愛」比較大?還是「不同」的問題比較嚴重?可能是一個很大的掙扎。

傾聽並接納彼此動機

樊雪春:一開始通常都是「Like is like.」(相像就會喜歡),會因為相同興趣而受彼此吸引。結了婚後發現,他從後面擠牙膏,我從前面擠,然後牙膏就從中間爆開。從差異中會刺激我去思考「不一樣時該怎麼辦?」。

我跟我先生最大的不同是,他認為孩子要跟我們一起睡在中間;但我就會擔心壓到小孩,認為應該要放在嬰兒床,睡得比較安穩。當看到小孩在嬰兒床時,我先生就會把小孩抱到大床上,當我看到小孩在大床上時,就會把小孩抱到嬰兒床。我們之間有過這樣的摩擦。

心理學上講,「夫妻來自於不同的地方,對事情有不同的看法。」好險,我學心理學,也會禱告。有一次,我就問他,「為什麼你覺得孩子睡大床比較好?」他說:「在大床才不會孤單啊!」我後來才知道,我先生的成長過程都和父母分開不同樓層睡,造成他容易有孤單的感受,於是他認為孩子要跟父母近一點比較好。

捨己才能溝通

而我回顧我的童年,我全家5口都是睡在同一張床上。我常常被弟弟妹妹們壓著,都睡不好。所以對我而言,要單獨睡在小床上,孩子的睡眠品質才好。後來我們經過溝通,他只要看到孩子在小床上,就會覺得「這樣他不會受到干擾」,而當我看到孩子在大床時,就會覺得「這樣孩子就不會孤單」。

知道彼此觀念的優點後,雖然我們仍會把孩子抱來抱去,但我們比較不會生彼此的氣了。後來我們也決定在孩子長大後,讓她自己選擇。結果到了她12歲的時候,她就說要自己一個人住一間房間。

夫妻的差異就是來自兩人各別生長自不同家庭。當我在做婚姻諮詢時,幾乎都在處理差異問題,關鍵就在於如何「有創意」地處理。這樣的過程,就是處理夫妻問題的過程。我的結論是,夫妻真的要彼此「捨己」,要先放下自己,傾聽對方,能夠帶來一個品質好的溝通。

問:請問蘇律師,夫妻結婚以後還有機會成長嗎?還是比較多時間在爭執?

「出乎意外」也很好

蘇家宏:我覺得,成長對夫妻而言,非常有必要。假設你是一個在學習過程中,總是第一名的人,你不會覺得自己需要成長。但是到了社會上,才發現自己並沒有那麼強。

我跟我太太的原生家庭模式很像,兩家父母的婚姻關係都不錯,她有一個哥哥,我有一個姐姐。她家是爸爸主外,媽媽主內,我家也是。我當初認為,「太好了,這樣我們會很像。」加上我們結婚後10年間還沒有孩子,所以出問題的狀況並不明顯。

像我工作很忙,雖然回到家沒有飯吃,但感覺也還好,因為沒有孩子,偶爾可以出去吃,或是回我爸媽家吃飯,也覺得很順利沒有問題。但有了孩子以後,我就覺得應該要在家吃飯,父母要把飯食準備好,親子關係才會親近一些。在外面工作一整天很累了,回家還要帶孩子很煩,會希望出去外面吃飯。

我太太家裡的狀況是,她爸爸喜歡在家吃飯,但沒有特別照顧他們。我覺得,我跟她爸爸沒有不同,但我們的待遇卻不一樣,我需要幫忙換尿布、陪小孩睡覺,但她爸爸沒有幫她換尿布,我就會覺得不公平。我自己雖然不完美,但是也不比她爸爸差,為什麼會遭遇到這樣的差別待遇?

結婚是新生活的開始

我承認我還在慢慢學習。後來我體會出一個道理,「結婚,是新生活和新生命,創造出的新開始。」

做先生的,需要具有領導權,但也要傾聽太太的想法。所以現在我還是會照顧小孩,某種程度也是很享受的。而孩子們也會對這段時間有記憶,他們長大以後也會懂得要照顧我。

另一方面,我也要構思,在我們一家4口中,如何過美好生活?集合4個人的感知,共同創造美好生活。如果我不需要學習的話,家庭就會面臨破碎。就像我處理的婚姻案,如果老覺得自己最完美,別人都不行,這樣家庭就會產生破碎。

問:剛剛都談到我們都需要在婚姻中學習,跟另一半學習,或是調整自己,婚姻就是從個人變成一個單位,在當中調整好自己的位置。不同於以往我行我素,要禱告出一個位置,是和大家互動都能得宜的。在關係中,需要以「愛」作為潤滑劑。請樊老師談談,怎樣向配偶學習?

配偶就是學習對象

樊雪春:孟子裡有一句話,「增益其所不能」。我先生是一個慢吞吞的人,我則是一個很急性子的人。我學習他的慢,這樣我就能擁有兩種生活。雖然婚姻有很多挑戰和變化,但是在婚姻中很美的經歷是,我跟他一起慢下來時的美好,同時他也經驗和我一起快的好。所以我覺得,婚姻是以兩個不同的人,經歷生命不同的情境。

有時候快比較好,有時候慢比較好,這樣湊在一起就會更好。對小孩就是這樣,有時候要慢一點,有時候要快一點。你的配偶,就是你學習的對象。如何在婚姻裡成長,就是彼此學習。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漸漸地就會成為一個比較完整的人,這是我在婚姻中體會到的。

問:許多人婚後因為工作關係,被迫必須繼續學習,如教授要準備升等、做研究或撰寫論文等,不能專心照顧家庭。請問蘇律師,您的工作也是必須持續學習,不能停頓,否則很容易被充滿競爭的大環境淘汰吧?

男性不愛學習?

蘇家宏:我發現一種情況是,男性比較懶得學習,似乎認為憑藉自己的經驗就足夠解決所有問題了。以我過往演講經驗來看,發現女性聽講者都多於男性,如我在日間社區大學演講,底下聽講的人清一色都是女性;或者近日我到新莊區公所演講,總共有100多位聽講者,但95%是女性,男女比例相當懸殊。

我有對身邊男性同事做田野調查,發現他們都去喝酒聚會、打籃球等,令我好奇為何女性如此求知若渴,男性卻毫不在意?

我觀察男女在婚姻的成長,問先生如何處理財富?大多數丈夫會回答現在不用想這個問題,有工作就行了;但相反地,大部分妻子卻相當重視理財,會思考如何創造未來的退休金,並且提早規劃安排未來的生活開銷。

所以我一聽到男性說「沒關係」,就知道他還停留在老派思想,就算這位男性已經是高級主管或公司負責人,他的財富管理與法律知識都還停留在上一輩的觀念,這樣丈夫與太太之間的知識落差就會顯現出來了。

男性腦袋跟不上時代的話,可以預見20年以後會發生兒女爭奪財產的問題,果不其然,我也處理過很多這類案件。

與配偶討論婚姻藍圖

人們在學期間都是學習通識,工作之後則學習專長,但許多人都會忘記,除了工作與學識之外,還有許多東西需要學習,如理財觀念、財富傳承、法律知識與夫妻相處之道等。

我也提醒男性同胞們,如果想要讓家庭更美滿幸福,並非一味的「太太至上」,這太矯情了,很多男人把「太太都是對的」、「我什麼都聽太太的」掛在嘴邊,當然有些人言行合一,但也有很多人只是嘴巴說說而已。其實丈夫應該先想像婚姻家庭的藍圖,與另一半討論現狀缺少了哪一塊拼圖,如何去補足、完善?慢慢朝向更好之路。

問:請問樊老師,為何追求長進的女性比男性多?

刻板印象阻礙學習

樊雪春:心理學家有研究指出,這與學習管道有關係,女性多半是聽覺動物,因此較適合「聽」演講;男性則偏向體感,因此較愛好健身、打籃球等運動。同時,我的觀察結果也跟蘇律師一樣,親子講座的男性聽眾大概只有5%,丈夫會認為,太太去聽就好了,另外一事我也感到很奇怪,就是男性對於參加親子講座、家長會時會覺得很尷尬,因為他認為這是太太的事情。

這跟「男主外、女主內」的刻板印象有關,我認為,夫妻除了注重彼此關係的成長,也要注重個人的成長,譬如我至今一年來固定參加4、5個工作坊,增長工作方面的專業知識,其中有一個工作坊是4天課程,雖然學費要4萬5000元,但能夠將學到的知識運用在專業上,非常有幫助。

有一次我請假要參加為人父母的課程,老闆問我說,妳不是自己也有開相關課程嗎?怎麼還要去上課?我回答說,我是說得到、做不到,那堂課則可以幫助我說到做到。人生過程當中,很多時候是我們知道這個道理,卻沒辦法真的做到,所以多做一點什麼,對我來說相當很重要。

我的先生也會和我一起參加心理學的團體,在我們婚姻遇到瓶頸的那個階段,他也願意跟我一起去婚姻諮商,這都對夫妻關係相當有幫助。

需要丈夫、公婆支持

問:請教傅豐玲老師,身為大學教授,學習是一件不能停擺的事情,婚姻、家庭大概也無法阻止您追求成長吧?

傅豐玲:我經常認為自己運氣很好,因為我算是大學一畢業就結婚了,也有一位願意幫我帶孩子的母親,以及支持我出國讀書的丈夫與婆婆。當然,我在學校教書的時候,也會羨慕男老師們能夠晚上留在實驗室做研究,所有女性老師包括我,就必須回家做飯、顧小孩。

所以當孩子長大了,不會經常回家吃晚飯,再加上我先生工作本來就忙,很少回家吃飯,我發現我晚上可以待在研究室了,真是高興得不得了,彷彿事業迎來第二春。

可能是以往成長過程沒有那麼多可以學習的環境,因此現在我非常熱衷於學習。不過,現在我也有比較寬裕的經濟條件,譬如很多人會抱怨學習沒有公家經費,我就會開玩笑說,我有老公資助,男同事們就會很羨慕。我也經常跟家人說,我是一個59分的媽媽,另外那1分是你們給我的。

多元管道助學習

我的大女兒則是個從小就很會讀書的人,她出國念書只差論文就可以取得博士學位,但有一天她跟爸爸說,她的夢想是做全職媽媽。我們聽了都非常驚訝,覺得一個這麼會讀書,從來沒做過家事的孩子,她的夢想居然是當全職媽媽?但現在看她的婚姻生活,完全打破我的疑問,她很快樂,果然是一位很好的全職媽媽。

不過,她是全職媽媽,但不是家庭「煮」婦,所以做飯是由她的丈夫負責,我覺得這種生活也很好,對她而言也是一種成長。

另外,我有一位朋友嫁入非常傳統的中國式家庭,認為女人婚後就不要繼續讀書,那位朋友是台大外文系出身的,她對財經相當有興趣,但連報名社區大學的課程都會遭丈夫反對,於是她透過財經電視節目學習,這也很好。

主持人:學習使人成長、快樂,一個停頓、不學習的生命也會愈來愈討厭自己,學習在這個時代非常重要,也有很多種管道,如講座、電視節目等,婚姻不應該是學習的絆腳石,而是另一種學習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