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培養軟實力 冷門科系也有出路(20180327 CEO會談-陳玲玲、陳玉芬)

醒報編輯部 2018/03/27 07:46 點閱 49031 次
許多人辛苦靠上大學,甚至靠助學貸款念完大學,孰料畢業竟是失業的開始。(photo by 台中旅遊資訊網)
許多人辛苦靠上大學,甚至靠助學貸款念完大學,孰料畢業竟是失業的開始。(photo by 台中旅遊資訊網)

主持人:林意玲(台灣醒報社長)
與談人:陳玲玲(晶晶晶廣告公司總經理)
陳玉芬(藝珂人事顧問公司台灣、韓國總經理)
文字整理:孫啟梅

主持人(以下簡稱「問」):有些文科畢業生(中文、哲學、歷史、教育等)求職常因沒有一技之長而碰壁,非常可惜。他們辛苦的考上大學,甚至靠助學貸款念完四年,孰料畢業竟是失業的開始。回想我們那個年代,多數大學生在大四畢業前夕就已經決定出路了,但現在的大學畢業生卻可能有半年或一年的「空白期」,待在家裡啃老。

從公司履歷表來看,像歷史、哲學、教育、中文這類人文科系,似乎什麼都能做,又似乎什麼都不能做,請從事人事相關工作的玉芬分析,目前什麼科系的學生最搶手?

從產業趨勢看人才需求

陳玉芬:這牽涉到一個問題,大學科系是否等於未來就業?許多人認為,大學是訓練人文、品格的場所,而非職業訓練所;台灣學生受到升學教育影響,通常都是埋頭苦讀,就為了考上一所好大學,至於為什麼要考進好大學?很多人不知所以然。

雖然現在倡導教育改革,但家長孩子普遍還是以分數為優先,重視好大學、好文憑,這是非常嚴重的問題。就經濟層面而言,哪個產業興起,哪方面的人才需求一定最多,譬如未來的產業趨勢是工業4.0,需要許多科技方面的人才,如軟體工程師、跨領域整合人才。

如果你的技術很厲害,英語能力也很強,那麼你的未來就不僅限於台灣,因為國外現在也很需要這方面的人才。

大學應加入職涯課程

各行各業隨著時代變動,所需人才也會跟著變動,我認為,畢業生在找第一份工作的時候,不要局限於本科系,還是要找到與興趣相符的工作,畢竟大學不是職業訓練所。

大學生也可以藉由其他方式建立職業訓練,我們也接觸許多大學校長、業者,建議將職涯、企業相關課程納入大一課程,讓學生去思考,雖然自己是依照興趣選系,但針對未來職業方面,有哪些與自己的科系相符合?

但是目前大學幾乎都沒有這樣的課程,其實建立學生「職業」觀念是一件很好的事情,讓他們可以透過選修外系課程,或打工實習等方式,自我達成職業訓練。

永遠保持學習狀態

問:所以在進大學之前,就要清楚明白自己為什麼要念這個科系;大學四年期間也要預先裝備好自己,建立相關職業技能,而非只會夜唱、夜遊或搞社團。請玲玲分析。

陳玲玲:台灣現在有太多的大學,有些人不擅長念書,其實可以去學習專業技術,但這個觀念卻在台灣逐漸消失。許多產業都需要專業人才,譬如廣告公司需要設計師,熟練illustrator、photoshop等軟體去呈現視覺形成,完成平面稿、海報等作品,專業技術在產業上非常有價值,但普通大學的學生只念理論,缺乏技術。

企業非常期盼學生有專業技術,能在進入公司第一天就進入狀況,對公司做出貢獻。另外,未來變化多端,家長已經很難用過去的經驗指導小孩應該怎麼做,但不論未來如何變化,解決複雜問題、創造力、團隊合作、溝通等,都是現在就需要培養的能力。

未來的人永遠都要保持在學習狀態,因為新東西實在太多,只有像海綿一樣不斷吸收新知,才能長久立於不敗之地。在任何行業、任何領域,如果你具備高學習力,就能很快地對公司做出貢獻,這是未來非常重要的能力。

自學多利用網路

問:台灣家長士大夫觀念太重,事實上,技職教育很重要,教育部現在也在積極推廣這一個觀念;另外,大學四年如何度過也很關鍵,寒暑假可以到企業實習,如果履歷表有打工實習經驗都會加分,因為代表這個人比較適合進入職場。

陳玉芬:學校與學生都必須負起責任,「轉系」在許多大學都非常困難,門檻通常都是成績必須達到班上前幾%,但問題是,想要轉系的學生就是不喜歡這個科系,學校卻要求分數達到一定門檻才能轉系,非常弔詭。有些學生轉不了系,只能悶著頭把這四年唸完,或者選擇重考。

如果轉系管道再多元彈性一點,學生未來在選擇科系上會更加合其所好,這是學校需要轉變的部分;另外,現在網路便利,學生可以在網路自學專業技能,社群網路發達,有各種領域的族群如創業、藝術、電子科學,學生可以多參加交流。

如果學生對某個領域很有興趣,應該改變觀念,投入更多時間去學習這方面的知識技能,學校課業方面則是維持在一定水準即可。對於非熱門科系的學生,大學四年如何經營自己的競爭力非常重要,如打工、實習在履歷表上都是很好的加分項目。

培養跨界整合能力

問:所以關鍵就是如何度過大學生活,如果你學習很多事物、參加很多社團,輔系、雙修等,具備各種能力,畢業之後不用找工作,工作自會找上門。玲玲有在大學兼課,如果能夠重回大學時代,妳會如何規劃?或者對妳的學生有何建議?

陳玲玲:重點是豐富自己的人生,未來需要很多跨界整合型的人才,最好多興趣、多能力,譬如既會繪圖,也會寫程式,人緣好又閱歷豐富,成為1+1大於2的人才,切忌成為視野狹小,只專精一樣東西的人。

問:未來社會需要通才、整合型的人才,所以大學生必須擴大視野,這方面HR專業的玉芬更能感同身受?

陳玉芬:剛剛提到多參加活動、社群網路等,也不是要學生大學四年都花在這上面,而是在大一、大二的時候摸索自己的興趣,了解它是否能夠培養成專業,再去增加這方面經驗,是比較周全的作法。

問:年輕人還沒有經濟壓力的時候,必須多多學習,不只在課堂上跟老師學習,教室外的學習也很重要。許多大學生花很多時間在打工,但工作內容多半與專業無關,如在餐廳洗碗、端盤子,或者到澳洲打工度假等,雖然短期來看能賺到錢,但長期職涯而言,並沒有投資在自己身上,缺乏優勢。

讓別人看見你的實力

陳玉芬:玲玲提到,企業需要的人才必須具備解決問題、跨領域整合、團隊合作的能力,這些軟實力和科系沒有太大關係,只要在學期間有帶領團隊、參與企劃案、發表論文等經驗,都可以證明你有這些軟實力,大學生真正需要學習的是,如何告訴他人,我其實有這些能力。

冷門科系的學生一遇到不是與本科系相關的工作,立刻就會認為自己不是商科系出身而打退堂鼓,但其實除了如會計、科技相關的工作真正需要專科出身,像行政或廣告、行銷助理等工作都可以透過軟實力或再學習勝任。

學生必須整合自己的專長,並且清楚明白地傳達給雇主知道,這樣比較容易爭取到工作機會。

交換生也是一個很好的管道,因為它不限制科系,學生到了一個新環境,可以培養自己獨立生活的能力。我建議,冷門科系的學生在大學生活就要找到自己的興趣,並且分析這份工作需要的能力有哪些,再去裝備自己欠缺的技能。

輔修、雙修固然很好,因為未來需要多技能的人才,雖然不必每個領域都專精,但至少要能整合不同資源,成為一個能應用各個領域資源的人,這樣你的前途也是一片光明。

思考AI不能做什麼

問:再請玲玲分析未來需要什麼樣的人才?

陳玲玲:現在人們都很懼怕人工智慧(AI),認為它具備相當多的優勢,會搶走人們的飯碗,但AI也有弱勢,它無法分辨美醜,因此無法從事主觀工作,如文創、藝術、手工藝、雕塑、繪畫、詩歌、哲學等,所以未來想像力、創意力的重要性會大幅增加。

所以人們現在應該要去思考機器人能做哪些工作?不能做哪些工作?避開機器人可以做的工作,就不必擔心日後被AI取代。至於未來會有哪些新興工作?如大數據偵探、擴增實境建造師、AI業務拓展人員、AI輔助的醫療人員、物聯網專案經理、資料科學家、VR導播、店商直播製作人等。

問:聽起來現在學校都沒有相關科系,也就沒有相關訓練了,學生花錢花時間讀大學,有的人甚至還背負學貸,多數大學卻都沒有針對未來的行業與需要的人才做出應變,請問玉芬,學生在這種情況之下應該怎麼辦?

孩子沒想法最可怕

陳玉芬:我認為,大學屬於廣泛的基礎教育,唯有在大學環境之中,才有辦法了解各個領域的專業,譬如你對法律有興趣,可以去旁聽法律系的相關課程,而學生必須自己整合專業。另外,學生有自己的想法這件事很重要,很多台灣學生從小到大都被灌輸努力唸書、考上好的大學,打電動會被罵、環島太危險,形成既定觀念之後,就無法培養批判性思考。

所以當別人問他們想做什麼?對這件事有什麼看法?他們通常答案都是,還好、沒意見、隨便,換言之,就是沒想法,這很可怕。

我有一位學生,他從不錯的科技大學畢業,考上研究所,準備要去當兵,但我問他的興趣是什麼?他回答,美髮。雖然科技大學碩士生與美髮師這兩個身分天差地遠,但我還是鼓勵他,可以先到美容院學洗頭。

後來他在馬祖當兵,平常就幫同僚剪髮,延續這個興趣,回台灣本島之後則在頗有名氣的美髮師那邊當學徒。

這樣的選擇必須具備勇敢與有想法,如果他一路堅持下去,經過5、10年的磨練,應該能夠開創一條屬於自己的路。

讓孩子多方面嘗試

問:看來家長背負很多責任,對孩子下太多指導棋,我曾在台中演講的時候,有一位母親來拜託我說服她的孩子好好讀書,我一問之下,那個孩子想要當美妝師,她的父母當然不能接受。於是我勸父母尊重孩子,並告訴那個孩子先把日文學好,以後可以赴日學習美妝。

孩子有很多想法,譬如想當DJ、NBA球星等,這些一般家長都很難接受,也凸顯在孩子決定未來志向的時候,父母親的角色有多重要。

陳玲玲:職業沒有貴賤,我一位朋友的小孩念得是生物化學系,畢業之後卻要到美國學舞蹈,她跟她父母說,你們要我唸的我已經唸完了,現在我要唸我自己喜歡的,最後她的爸媽給予尊重。如果孩子找到興趣,家長應該為孩子感到高興,因為有太多人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要什麼。

問:不過孩子必須要有責任心,思考自己如果朝興趣發展,是否會拖累家人?能否養活自己?

陳玉芬:我認為就讓孩子去嘗試,因為他們對自己想做的事情可能存在很多幻想,如果家長一味阻止他,反而只會擴大他的幻想。以我那位想做美髮的學生而言,說不定他在當洗頭小弟的時候,每天都要洗好多顆頭,覺得很累跟自己想得完全不一樣,最後就放棄了。但至少他是在年輕的時候放棄,而非年老的時候。

另外一個例子是,有一名醫學系的女學生做性向測驗的結果發現,她其實根本不想當醫生,她想做的是機師,這就更麻煩了,因為父母花了那麼多錢培養小孩,學校也花費資源教導她,最後她卻想去做機師,中間肯定歷經了許多家庭抗爭,需要強烈的興趣與毅力,最後這名女孩在一間有規模的航空公司當機師,實現了她的志願。

主持人:父母最重要的是尊重孩子,讓他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當事人也要懂得為自己的前途規畫,才能在變化多端的未來,保持常勝軍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