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腦袋有洞 愈大愈聰明

鄭宇晴 2015/07/16 16:31 點閱 33129 次
澳洲最新研究指出,生物頭骨上讓動脈通過的頸動脈孔愈大,物種愈聰明。(photo by wikipedia)
澳洲最新研究指出,生物頭骨上讓動脈通過的頸動脈孔愈大,物種愈聰明。(photo by wikipedia)

【台灣醒報記者鄭宇晴綜合報導】「腦袋有洞」不能用來罵人了,因為最新研究指出,腦洞愈大的動物愈聰明!澳洲研究最近發現,動物的智力可以透過頭骨上的孔徑大小來評斷,因為通過大孔徑的動脈較粗,代表頭腦需更多能量及更有效率的新陳代謝,以因應複雜的腦部活動,因此智力也較高。

根據澳洲阿德雷得大學發表於《實驗生物學期刊》的研究,研究員分別測量靈長類和有袋動物類在演化過程中,頭骨與頸部之間的「頸動脈孔」大小,發現靈長類的頸動脈孔孔徑在演化過程中愈來愈大,已經演化至原始猴子的2.8倍,而有袋動物類的腦洞則沒有顯著變化。

「生物的器官需要更多能量時,會加速血液流動,此時動脈的血管壁就會擴張,如果有通過骨頭,則骨頭上的洞也會愈來愈大。」阿德雷得大學羅傑‧西摩指出,「因此我們只要簡單的測量頸動脈孔的大小,就可以反向推測生物腦部是否需要大量能量與代謝率來維持運作,估算該生物的智力程度。」

「不管是靈長類或有袋動物,頭腦都隨著體型愈來愈大,」西摩表示,「然而,因靈長類的頸動脈孔孔徑愈來愈大,我們推測牠們頭腦的代謝率愈來愈高,也愈來愈聰明,包括更強的感知力和複雜的社會行為。」他指出,有袋動物的腦部代謝率則沒有顯著變化。

「人類大腦中包含約1000億的神經細胞。」西摩指出,每一個神經細胞在傳導訊息時都要用掉一小部份能量,如果腦部活動活躍,總共會用掉非常多能量,「即使人類處於靜止狀態,腦部神經傳導所需的能量也相當可觀,約占全身約20%的新陳代謝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