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拿吉普賽!》 從奴隸制度借古諷今 (方家敏)

方家敏 2015/07/01 09:34 點閱 2249 次
導演以35MM膠捲拍攝黑白場景,呈現赤裸裸、直接的社會惡習與階級差異。
導演以35MM膠捲拍攝黑白場景,呈現赤裸裸、直接的社會惡習與階級差異。

奪下今年柏林影展銀熊獎、廣受國際媒體及電影評論網站大力推薦的電影《追拿吉普賽!》,以19世紀的羅馬尼亞為背景,從吉普賽奴隸制度探討歐洲封建社會晚期景況。導演以35MM膠捲拍攝黑白場景,儘管使用抽離色彩,卻看見更赤裸、直接的社會惡習與階級差異。

根據史料撰寫的角色對話詼諧諷刺,議題深刻卻不沉重,全片充滿東歐風情,值得玩味。

劇情描述一對警官父子為了追緝與公爵夫人有染的吉普賽奴隸,一路上遇到各種人物,展開荒誕詼諧的旅程。父親以聖賢格言、時而帶著歧視來評論所見所聞,兒子則以現代、理性的眼光審視旅程中的際遇。從一開始父子倆仇視吉普賽奴隸,到最後轉而產生同理心,甚至為他們求情,過程中產生各種有趣的人性辯證。

《追拿吉普賽!》透過早期吉普賽奴隸制度借古諷今,展現層層交織的權力結構,上對下、男對女的欺壓與剝削,也忠實呈現所有對待奴隸的野蠻行徑,舉凡鞭刑、奴隸、販售,到對性的限制與索求。

這種代代相傳的文化隔閡與社會陋習,正好反映吉普賽人在當今社會飽受歧視、不受各國政府重視的情形,而成為歐洲共同的社會問題。

電影中人物毫不留情的謾罵歧視、諷刺詛咒,偶有警世良言,讓本片更添趣味與真實感。其中不少對話都來自羅馬尼亞歷史文獻,以及16至19世紀名家作品,包括聖哲巴薩拉布、作家揚克良格、詩人阿列克山德里、音樂家安東潘恩及俄國作家契訶夫等人。

更令人驚嘆的是影片中人物服裝之講究,從衣著華麗、頭戴甕般大禮帽的貴族,帶著圓頂小帽、穿著如西班牙鬥牛士的警官,服裝簡樸的勞工階級,到衣著破爛、髒污的奴隸都展現濃濃的19世紀東歐風情。當片中鏡頭一景帶到昏暗的旅店內,人人亂髮披肩,酒酣耳熱之際,突然出現一位英國紳士,無論是人物造型或場景氛圍都形成強烈對比。

《追拿吉普賽!》原文為土耳其語的「Aferim!」,原是雇主對奴僕的褒獎話「幹得好!」充滿嘲諷意味。

影片議題雖深刻卻不沉重,充滿波斯氣息的片頭曲就預言了這部電影的活潑調性。片中小人物各個意象鮮明,幽默滑稽的對話,不禁令人聯想到另一部歷史巨作《地下社會》,值得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