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28 國際工殤日,終結讓人民過勞的政權

醒報編輯部 2015/04/28 17:11 點閱 669851 次
當企業為追逐勞力成本的降低而外移海外,甚至引進「外勞」時,職災也刻正輸出中。台灣人死傷的統計數字的降低,若是以他國勞工職災為抵換的話,則社會進步的宣稱就太過廉價。(photo by 基進側翼 Facebook )
當企業為追逐勞力成本的降低而外移海外,甚至引進「外勞」時,職災也刻正輸出中。台灣人死傷的統計數字的降低,若是以他國勞工職災為抵換的話,則社會進步的宣稱就太過廉價。(photo by 基進側翼 Facebook )

20150428 國際工殤日,終結讓人民過勞的政權

文/基進側翼 Facebook

「經濟奇蹟」,可說是台灣被國際與爾等稱頌最多的字眼。縱使,邇近景氣衰落,昔日奇蹟的光環略顯黯淡,但這五十多年來的經濟表現仍如葑菲可採,憑憶間更泛染著奕奕神彩的孺慕。然而,奇蹟的發生並非在清磬紅魚的率爾間即唾手可得,而是建基於金戈鐵馬般的生命揮霍。的確,工廠如戰場。

奇蹟的背後,幾乎是殘呈以虐的橫屍遍野。在台灣,從1960年代到21世紀初,約莫40年的光景,被職業災害所奪取的亡魂便高達5萬多,20多萬人更因職災而終身致殘。進入21世紀的當口,按政府的保守統計,每年仍以超過兩架747班機墜機的死亡數累加—亦即超過700名左右的受雇者因職災死亡。但,在以外包和承攬作為企業慣習的台灣,勞動法令與統計數據,在此只具參考價值。

工作傷害一直是勞動者用肉體身軀,向扭曲的經濟發展做出最沈重的抗議。於是,1986年加拿大政府遂將每年4月28日訂為工殤日,迨至1996年聯合國的勞工會議中,得到了國際性的確認。有幸,在台灣職災家屬的努力下,第一部針對職災工人的〈職災保護法〉終於在2001年年底通過,法令中也明訂了428國際工殤日,更要求政府必須立碑以諮紀念這群無名英雄。

雖然,高雄作為台灣出口導向工業化的前哨站,但職災者的沈重生命,屢屢在高雄發展的歷史書寫中被輕輕翻頁帶過。作為倚靠工業起家的城市,卻欠缺對勞動者身影的歷史遠眺與近描,著實難堪。

事實上,早在1960年代末,世界第一個加工出口區—前鎮加工出口區的電子女工,就因為工廠照明設備與勞動強度,讓女工身陷眼疾與視力衰退的困擾中。同時,隨著長期忽略工作場所的安全衛生,而招惹的大規模職災陸續在1970年代初,在各地冒頭。

從礦災、到美商淡水飛歌電子、日商高雄三美,及其姊妹廠美以美電子連續發生女工吸入有毒鎔劑,導致多起肝中毒死亡、到1973年9月3日前鎮加工區女工,因通勤而發生船難的重大職災悲劇後,麻木的政府終於在1974年通過了<勞動安全衛生法>,以規範工廠作業的相關安全衛生標準。

縱使,1970年代後重工業化後的高雄,生硬與粗線條的鋼鐵,正以明喻或暗喻的方式,支撐起高雄的工業和形像。除了名氣響亮的中鋼外,在高雄港邊建構起的世界第一的拆船王國,從船上拆卸下來的鋼板,彷彿如赤裸裸的鋼的暴力,屢屢以拆船工人的生命為質押。從1981年到1985年,陣亡在鋼板拆卸起落跟前的就有59名,476名工人因此而傷殘。

這些數據呈現的不過是納入保險的工人,至於那些在保險界線外的死傷工人,則是難以昭雪的謎了。台灣缺乏工業原料的人文地理常識,在高雄都必須改寫。正是這些拆船工人用血汗與生命,將廢船化做廉價的工業鋼材原料,讓台灣在世界性的出口導向製造業中,睥睨全球。高縣的大發工業區的廢五金回收提煉,不也是相同的勞動身影與相同的結局嘛。

儘管,從帳面數字看來,職災發生與死亡率似乎逐年下降,但必須僅記的是,當企業為追逐勞力成本的降低而外移海外,甚至引進「外勞」時,職災也刻正輸出中。如果,國際工殤日有其意義的話,那麼台灣人死傷的統計數字的降低,若是以他國勞工職災為抵換的話,則社會進步的宣稱就太過廉價。當標誌人類歷史進程的勞動保護,是從勞動者斑駁的血淚抵換時,靜謐地座落於勞工公園一角的「工殤紀念碑」,對高雄,甚至整個台灣就有著無比沈重的意義,畢竟經濟奇蹟的光環,是因這些過於輕盈的工殤者的生命,才得以擦亮!!

馬英九總統開放市場引進中資,企圖解決台灣經濟問題反倒加深台灣企業惡性與削價競爭,造成台灣各行業過勞甚至過勞死的惡劣勞動環境。再加上國民黨龐大的黨產是每次選舉的當選利器,透由買票,綁樁腳來顧政權,綁民意,能用錢買的到的政權,就不需在乎民眾的實際需求,關於勞工權益及安全的法案更不會是中國國民黨願意關注及投注心力的重點。討黨產,不單單是為了瓦解金權暗黑治政,討黨產,更是為了捍衛基層勞工的權益。

基進側翼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509079362574585.1073741890.348571125292077&type=1